查看原文
其他

为儿童设计,设计为儿童

FAC 深圳市前沿艺穗艺术中心
2024-10-14


当我们在讨论什么样的设计适合儿童时,不仅是在思考儿童的需求,往往还能从他们身上收获许多反哺设计甚至是社会建造的灵感。教育的发生已不仅仅存在于学校里,也不仅仅存在于成年人对儿童的单向传递中。如何让孩子们拥有更好的教育环境与生活环境,如何向孩子们传递更具价值与意义的知识内容,又如何反过来学会以孩子的视角去发现和创造,是我们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2017深圳设计周“设计/未来”主题展是一个立足当下对未来生活发出大胆设想和共同提案的开放性展览,围绕“居住、教育、沟通、流动”四个板块。现分享教育板块中的两个项目,借他们“为儿童”的设计实践作品,呈现出有关儿童成长环境与儿童教育问题,希望以设计的力量在孩子心中播下种子,不断生长成更美更好的未来,也给我们提供从儿童身上学习如何设计创造的新视角。



中国乡建院傅英斌工作室团队致力于乡村空间营造,在乡村建设领域,团队一直尝试建立跨界的思维,通过在地的营造实践,对本土文化的现代表达,探索具有独创性、艺术性和可持续的当代乡村空间设计。既不对时尚流行进行表面模仿,也不对传统和经典进行肤浅的解释,创造符合当下时代特征的高品质乡村设计。结合顶层的制度,为乡村综合更新提供优秀扎实的解决方案,营造更具活力的乡土生活场景。


根据相关统计数字,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接近2000万人。在目前红火的乡村建设运动之下,大量的资源大多围绕产业、文化、就业等问题展开,建设大潮并没有直接惠及孩子们。农村儿童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的儿童成长不仅无法获得优良的教育资源,同时也缺少良好的成长环境。因此青草乐园计划致力在乡村建立低成本、低技术、可推广、具有适应性和参与性的儿童成长活动空间,整合政府、社会等相关资源,关爱乡村儿童成长环境,为广大乡村儿童带去应有的欢乐时光。


2016年,在青草乐园计划第一个项目——贵州中关村儿童乐园建设中,傅英斌及其工作室成员用旧物与废弃材料来营造儿童乐园,传达了乡村生活中节约与循环利用的思想,并希望通过青草乐园计划为乡村儿童带去童年应有的欢乐时光。


这里位于贵州北部山区,隶属于桐梓县的中关村。不同于北京中关村,这里经济落后,地处偏远,距离最近的县城也有一小时车程的山路。


初到中关村,村里的孩子们引起了团队的注意,他们父母多在城里打工,留给爷爷奶奶来照顾吃住。由于经济条件和意识的局限,使得父母只关心孩子会不会“长大”,无力关心孩子怎样“成长”。而扶贫政策指导下的乡建,大多围绕产业、文化、就业等问题展开,建设大潮并没有直接惠及孩子们。


设计团队希望能为村里的孩子做点什么,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亲切的事。他们决定从建设儿童乐园开始。


大刀阔斧的乡村建设,留下了很多废料、工程尾料堆积在场地中,多数材料“留之无用,弃之可惜”最终堆砌在角落,不了了之。


 “现代化”使得都市生活不得不嵌入巨大城市运行的节奏中,人尺度的动作早已失去了意义。正如这些零散的工程尾料,无法达到建设材料的标准规格,也很难再以“材料”的身份嵌入建设的流程当中。但是,在乡村,设计回归到人的尺度。“模数、标准“等要求显得无力。所有的设计和施工都可以“因材而异””。这正是乡村生活的智慧,可以拼拼凑凑,可以缝缝补补,一切发生皆是“因缘际会”。正因这样,才会有不同于城市,生动而丰富的乡村世界。


方案在设计中尽量容纳了更多的“废料”。设计团队用这些废料 “拼凑”出了一个乐园。材料的“杂乱”反而能够激发体验的丰富性。配合当地施工技术,更是给场地增添了本土特色。


团队试图让村民参与到项目的建设当中。一是希望获得因某些 “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有趣结果。二是希望参与建设的过程能让人与场地产生天然的联系。设计中留有大量的空白,为村民的参与提供了可能性。


团队准备了颜料和水泥,允许村民空白的地方写写画画,小朋友在水泥上印下植物的叶子,和自己的手掌、脚印,以及歪歪扭扭的字迹。参与建设的结果充满惊喜,比如老支书给孩子们画的两个道教神符。是人赋予场地温度,抑或是场地给人以记忆。参与让不同生命的两段时间缝合在一起,这便是人与人,人与场地之间关系的产生。

此次建设中,设计团队用旧物与废料来营造儿童乐园,将乡村生活中节约与循环利用的思想,在这个乐园中以可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场地中“资源回收中心”的设计,正是对于此次尝试的总结。


“资源回收中心”以红砖做为基础,方钢为骨架,表皮采用了工地常见的竹跳板。材料易得且施工简单。建筑内可以收集玻璃、金属、纸张等常见材料。小朋友在穿过建筑时可以系统的了解资源回收再利用的做法及其对乡村环境改善的意义。


开园的那天,安静的山村再次被扰动起来,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来到了这里。看到乐园里热闹的景象,想起前人在讨论“场所精神”时提到,人对场地产生“认同感”“归属感”等情感,“场地(site)”因此变成“场所(place)”。设计师并没有魔力能让一块场地直接转变为场所,项目的落成不是这个转变的结束,而是开始。我们能做的只是提供一个让村民愿意接受的场地,愿意开始在这块场地上生活。我们是播种者和身体力行的示范者。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美感细胞团队成立于2013年,目标在再造生活中的事物来把美的元素带入生活。他们有幸在年轻的时候有机会用各自的方式认识这个世界的美丽,致力让课本变得更有设计感,用一种自然的方式把美带进孩子的生活。

美的教育在于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与发现美的能力,进而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与陶冶生活的态度。而目前的环境下,美的教育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学校里美的教育仅限于一周一两次的美术课,而这些课的时间甚至会被其他考试科目挪用。在这样的制度下,孩子的美感养成十分不足,并对于美不重视。


源于“给我们一本课本,我们给孩子一座美术馆” 的理念,美感细胞团队从2013年起至今,希望透过改造教科书,重新设计插画与排版,让学生能从小耳儒目染用心的配色、线条、图案,带给孩子从未见过的表现手法与内容,一个美的环境。不分城乡的孩子,人人都有一本精心设计的课本,从小给予孩子更多生活中美的刺激与元素,培养孩子们的美感与创造力。美感细胞团队期待中国台湾能有一代重视美与生活质感的新生代,形成一个正向循环,让社会变得更美更好。


于是,“教科书再造计划”便是将传统的教科书做设计的重新思考,从色彩、排版、插画、扉页、字型、互动设计与通用设计去做课本的再造设计。


听听老师和孩子们的想法



在过往与未来,我们希望通过艺术从不同维度去关怀城乡儿童的状态,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关注儿童的议题,增强对于儿童的自我培育与发展的重视。愿艺术的种子能在更多孩子们的心中萌芽,让艺术与设计传递更多关于未来的关怀与信念,同时也在过程中透过儿童的需求,从儿童的群像出发发现问题,推动更多有意义的实践发生。


-




主办:深圳设计周组委会

承办:深圳市设计之都推广促进会

协办:深圳市英途联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深圳市杜峰松设计有限公司

Studio Movement

深圳市前沿艺穗艺术中心

 策展人:朱德才、杜峰松、林欣杰

-

文字整理|潘思彤(实习生)
编辑|唐雪雯
版面设计|吴志豪
审校|戴玉莹
-

文中项目资料来源于2017深圳设计周主题展参展单位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经同意,不可随意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






相关阅读

深圳设计周“设计/未来”主题展圆满落幕


2021 Bàng!儿童艺术节|这里是小孩子的乐园, 也是大孩子的天地

艺穗巴士|儿童友好的艺穗巴士再次发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深圳市前沿艺穗艺术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